三十五岁:中年人难过的一关



按理来说,我不应该在这个年龄段讨论35岁以后的生活规划,毕竟毕业还不满5年。然而,由于计划生育的缘故,我实际32岁,但身份证上的年龄已经到35岁。一直以来,我觉得博士毕业才5年,还很年轻。然而,今年的四个项目申请全部失败,不免让我感到悲从中来,于是写下这篇文章聊以慰藉。

难过的35岁

从1998年开始读书以来,我的人生之路似乎一直顺风顺水。12岁时,以微弱优势考入全县最好的初中;15岁顺利进入全县最好的高中;18岁成为本地区第一个考入985大学的学生,这一记录至今仍未被打破。22岁时,我成功保送到浙江大学深造。当时,我对国外的生活充满期待,并顺利申请到了国家公派留学资格。27岁时,我成为课题组最早毕业的博士,并顺利入职一所“984.5”高校。三年后,我又顺利晋升为副教授。

然而,今年我感到特别无力。今年2月至4月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申报的关键时期。白天,我需要处理大量事务,只有晚上才能全身心投入到项目申请书的写作中。有很长一段时间,我每天的睡眠不足5小时。尽管付出了巨大努力,但可能是水平还不够,今年申请的几个项目都未能通过:

  • 3月20日,我提交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青项目的申请,但在6月初未收到会评通知,申请失败;
  • 4月10日,我突破重围提交了江苏省优青项目的申请,但在5月下旬收到未进入会评的通知,申请失败;
  • 4月初,我准备提交学校紫金青年学者的申请,但由于资历差2个月,未能成功提交;
  • 4月中下旬,我提交了博士生导师资格的申请,但由于项目数量不足,申请失败。

35岁到底为何神奇?

项目申请失败,不可避免地对我的心态有所影响。想到下个月我就要按照身份证上的日期步入35岁,不禁悲从中来。如果仔细观察一些政策文件,35岁似乎是一道坎。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的申报年龄截止到35岁;各大高校对青年教师的年龄限制也是35岁;许多互联网公司也将35岁作为入职的年龄节点;许多国家项目都鼓励35岁以下的年轻人申报。那么,35岁究竟有何神奇之处,竟然成了这么多事情的关键节点?

事实上,我一直没有想明白,为何很多事情与年龄挂钩。从学术角度来看,32岁时为青年托举,35岁为青年基金,38岁为优秀青年科学基金,40岁为青年拔尖人才和海外优青,45岁为杰出青年基金。一方面,这些年龄数值设定的根本依据是什么?为什么是35岁,而不是36岁?似乎没有明确的参考依据。另一方面,我猜想,原本的年龄限制是一种对青年人的保护,但现实情况是,一步赶不上,后面很难赶上。如此一来,青年人生活在一种深度焦虑中,生怕走错一步。

这些年龄限制看似为了鼓励和保护年轻人,但在实践中,它们却常常成为青年人发展的障碍。对于那些未能在规定年龄内达到某些标准的人来说,这些限制无疑加剧了他们的压力和焦虑。老当益壮、厚积薄发的理念在这个时代似乎不再适用。相反,短、平、快的策略更适合这个快速发展的时代。

35岁以后应该干什么?

35岁以后的人生规划应该如何制定?其实,我自己也没有完全想清楚。但以下几点或许可以考虑:

  1. 生孩子:尽管现代年轻人面临着工作压力、住房问题等诸多挑战,但生孩子依然是一个重要的选择。孩子不仅能加强夫妻间的情感纽带,还能为生活增添一些乐趣和意义。

  2. 佛系心态:生活总有起伏,不会总是一帆风顺。总有人比你更能拼、更有资源、更有背景。你花21年走到北京天安门,别人也许只需21分钟。因此,保持一种佛系心态,不要过度比较,接受自己的不足和境遇,反而能活得更加自在。

  3. 重视身体健康:现在很多年轻人习惯于喝酒、熬夜,但近年来,猝死、过劳死、癌症等疾病在年轻人中愈发常见。一个健康的身体远比任何职称、财富更重要。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,保持身心健康,是长远发展的基础。

  4. 持续学习:终身学习的理念在现代社会尤为重要。无论是为了职业发展,还是个人兴趣,都可以不断学习新的知识和技能,保持自己的竞争力和适应力。

  5. 社交网络:建立和维护一个良好的社交网络,既可以带来职业上的机会,也能提供生活上的支持。与志同道合的人交流,分享经验和资源,能让自己受益匪浅。